河北省首例磁导航引导下PICC置入术完成!医院静脉治疗迈入智能精准新时代
时间:2025-07-22
点击数:77次
作者: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石家庄医院、石家庄市人民医院在静脉治疗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完成首例磁导航引导下的PICC(可追踪及定位的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这标志着我院静脉治疗技术正式迈入智能化、精准化新时代,为有血管通路需求的患者带来了更安全、高效的诊疗新选择。
7月18日上午9时,在中心静脉导管门诊,中心静脉导管门诊负责人张聪聪为一位老年肿瘤患者实施PICC置入。操作中,张聪聪将Y型磁传感器贴在患者胸口,如同为手术打开“GPS”导航;高静芳、刘夕姣护士在超声引导下,精准将穿刺针插入靶血管正中心。随着导管缓慢送入并进入磁传感器感应范围,超声显示屏上,导管尖端的黄色“棒棒糖”图标缓缓游向上腔静脉,同时心腔内电图P波逐渐变高并出现双向P波。当回撤导管至P波最大振幅后再回撤0.5cm,屏幕上心腔内电图及“棒棒糖”图标均变为绿色,提示导管尖端到达最佳CAJ位置。术后影像验证,导管位置完全符合预期。
整个操作仅用20分钟,患者无任何不适,术后高兴地说:“置管过程比预期时间短,全程几乎无痛,以后再也不用反复扎针了。”随后,又成功为另一位老年肿瘤患者应用该技术完成PICC置入。这项技术不仅提高了置管一次成功率,减少术中并发症风险,还降低了X射线辐射暴露影响,显著提升了患者的舒适度和获益感。
PICC作为中长期输液、化疗及危重症患者的重要生命通道,其尖端定位技术随着临床需求与科技进步不断升级。从最初的胸片定位1.0时代,逐步发展到心腔内电图定位2.0时代,如今已跨越至磁导航联合ECG定位的3.0时代。
磁导航联合ECG定位技术通过磁场跟踪和心电图监测,能实时确定导管尖端位置,动态追踪导管走向,精准显示导管尖端到达上腔静脉的过程。这一技术大幅提升了置管成功率,有效降低了术中异位等并发症的风险,让PICC置入更精准、更安全。
此次技术突破的背后,是我院静脉治疗护理组、肿瘤内科、医学影像科等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协作。静脉治疗团队成员深耕静疗专科技术多年,熟练掌握超声引导下PICC心电定位,为磁导航技术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术前还进行了多次体外模拟磁导航定位演练。
作为区域内重要的综合性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石家庄医院、石家庄市人民医院始终聚焦技术创新与服务提升。今后,我院将持续加大静脉治疗领域技术创新力度,深化临床实践应用,推动区域性静脉治疗技术发展,让更多患者享受到精准医疗带来的福祉,努力打造区域静脉治疗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