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医院心律失常科团队成功开展了全国首批、全省首例Aurora EV-ICD植入病例。这一突破性成果标志着我院心律失常科在心脏性猝死诊治领域迈入国际领先行列,实现了植入式除颤治疗领域的新突破。
心源性猝死是心血管疾病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54.4万人发生。由于发病突然,病情极其凶险,大多发生在院外,抢救成功率极低,我国幸存者比例仅为1-2%。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是预防心源性猝死的重要治疗措施。
EV-ICD血管外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作为全球创新的植入式除颤技术,与现有的经静脉ICD和皮下ICD系统相区别,采用创新的胸骨下除颤电极放置,避免了血管内并发症以及从心脏和血管中拔除电极导线相关的风险。此装置实现了完整的除颤复律和抗心动过速起搏(ATP)治疗功能,能 24 小时不间断监测患者心跳,一旦检测到致命性室速或室颤,可在数秒内自动放电除颤,第一时间阻断猝死风险。
首植患者为44岁的王先生,因突发晕厥就诊于心律失常科,入院检查,心脏超声提示肥厚型心肌病,动态心电图显示偶发室性早搏,为心源性猝死高危患者。患者及其家属对于传统经静脉除颤系统可能带来的血管损伤和感染风险存在顾虑,同时患者也希望术后能够恢复日常生活,不影响运动习惯,选择植入EV-ICD血管外除颤器。
结合患者病情并充分考虑患者及家属意愿后,心律失常科团队邀请了手术室、麻醉科、心衰病房、超声科、心脏大血管外科等进行多学科会诊,共同制定了手术方案,并对术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和准备。
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后,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心内科专家米杰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专家、医院心律失常科主任李学斌教授、吴琳主任医师、隗祎主治医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外科专家汤楚中教授、麻醉科彭晓恩副主任医师,为患者实施了EV-ICD植入手术。EV-ICD植入手术过程一切顺利,胸骨下电极稳定,电学参数正常,除颤测试通过。患者于当日转回普通病房,优化各项参数,恢复良好,获得了现场海内外专家团队高度认可。
此次EV-ICD的首例临床应用,标志着我院心律失常科团队在心脏性猝死防治技术方面更上一个台阶,让国内患者能够与全球同步享受到创新医疗产品所带来的临床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