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医院心律失常科团队成功开展了全国首批、全省首例Aurora EV-ICD植入病例。这一突破性成果标志着我院心律失常科在心脏性猝死诊治领域迈入国际领先行列,实现了植入式除颤治疗领域的新突破。
心源性猝死是心血管疾病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54.4万人发生。由于发病突然,病情极其凶险,大多发生在院外,抢救成功率极低,我国幸存者比例仅为1-2%。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是预防心源性猝死的重要治疗措施。
EV-ICD血管外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作为全球创新的植入式除颤技术,与现有的经静脉ICD和皮下ICD系统相区别,采用创新的胸骨下除颤电极放置,避免了血管内并发症以及从心脏和血管中拔除电极导线相关的风险。此装置实现了完整的除颤复律和抗心动过速起搏(ATP)治疗功能,能 24 小时不间断监测患者心跳,一旦检测到致命性室速或室颤,可在数秒内自动放电除颤,第一时间阻断猝死风险。
首植患者为44岁的王先生,因突发晕厥就诊于心律失常科,入院检查,心脏超声提示肥厚型心肌病,动态心电图显示偶发室性早搏,为心源性猝死高危患者。患者及其家属对于传统经静脉除颤系统可能带来的血管损伤和感染风险存在顾虑,同时患者也希望术后能够恢复日常生活,不影响运动习惯,选择植入EV-ICD血管外除颤器。
结合患者病情并充分考虑患者及家属意愿后,心律失常科团队邀请了手术室、麻醉科、心衰病房、超声科、心脏大血管外科等进行多学科会诊,共同制定了手术方案,并对术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和准备。
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后,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心内科专家米杰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专家、医院心律失常科主任李学斌教授、吴琳主任医师、隗祎主治医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外科专家汤楚中教授、麻醉科彭晓恩副主任医师,为患者实施了EV-ICD植入手术。EV-ICD植入手术过程一切顺利,胸骨下电极稳定,电学参数正常,除颤测试通过。患者于当日转回普通病房,优化各项参数,恢复良好,获得了现场海内外专家团队高度认可。
此次EV-ICD的首例临床应用,标志着我院心律失常科团队在心脏性猝死防治技术方面更上一个台阶,让国内患者能够与全球同步享受到创新医疗产品所带来的临床获益。
5月10日,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办,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石家庄医院、石家庄市人民医院承办的第二届石家庄滹沱河医学大会成功召开,大会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筑基强体系,新质生产力赋能医院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聚焦新质生产力赋能医院高质量发展,深入探讨科技创新与医疗服务深度融合的策略与路径,吸引了众多媒体的高度关注,从权威纸媒、电视台到热门新媒体平台,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
同时,为反映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5月11日上午,大型全媒体直播报道"瓣瓣同心 先行示范谱新篇"在河北卫视频道、文旅·公共频道、冀时客户端、北京时间客户端、天津海河云观视频号等平台同步播出。节目将我院作为直播点位之一,通过主持人现场访谈,集中反映我院推进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特别是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以来取得的显著成绩。节目播出后,引发广泛社会反响。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石家庄医院、石家庄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瞿长宝受邀参与直播,从数据到实例,从成绩到展望,全方位介绍了医院在京津冀医疗协同发展中的积极作为与突出成效。
让我们走进这些报道,共同感受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成就。
在这场众多主流媒体的聚焦报道中,我们看到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步伐铿锵有力,一项项技术成果转化为惠民实事,“在家门口看北京名医”成为石家庄人的幸福口头禅。
今年已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石家庄医院揭牌的第三年,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市卫生健康委的关心支持下,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倾力帮助下,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依托北大人民医院院士团队,形成了以呼吸与胸部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四大诊疗中心为引领,十四个优势学科群共同发展的学科建设新模式,实现了医疗质效双提升。
2024年1月,获批河北省第一批京津冀医联体。在最新一期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监测结果中,医院在全国1588家三级综合医院中获得A等级。合作期间开展136项新技术,3项国内领先、7项填补省内空白;拥有18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形成“四大疾病诊疗中心引领、14个优势学科群协同”的发展格局,实现了医疗质效双提升;同时,组建40余个多学科诊疗团队,提供一站式服务优化就医体验。
作为河北省第一批京津冀医联体,医院区域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目前医联体成员单位已拓展至邯郸市、邢台市、定州市等域外14家域外医疗机构,辐射范围覆盖冀中南广大区域。两年来,市域外就诊、住院患者达到79万人次,大幅减少了区域内群众跨省、跨市就医。